• 新闻网
  • English
Cinque Terre
Cinque Terre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荆楚好老师】从高原绽放到校园扎根,这支“90后”辅导员团队让格桑花精神代代传续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11 阅读量:


编者按:9月10日是41个教师节,2025“荆楚好老师群星闪耀”教师节主题活动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演播厅举行,学校格桑花辅导员团队获评“荆楚好老师”,现转载“格桑花”辅导员团队典型事迹,供大家学习交流。


8月15日,极目新闻记者获悉,暑假期间,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辅导员团队的成员们依然忙碌在育人的第一线:徐小浩老师正奔走在襄阳市统筹组织大学生爱心托管班的现场;王许达老师带领着“绘梦”团队的学子,在社区墙壁上描绘着时代的画卷;万倩怡、杜雨潇、李竹颖等老师也各自指导着学生团队,深入基层开展支教与社会实践项目。

在隆中山下的校园里,这支由徐小浩、王许达、万倩怡、杜雨潇、李竹颖五位曾赴藏支教队员组成的“90后”辅导员队伍,正持续焕发着活力。大学期间,他们曾是绽放在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以缺氧不缺精神的执着扎根西藏支教;如今,他们回归母校,坚守辅导员岗位,将淬炼于雪域的“理想坚定、不畏艰辛,勇于担当、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格桑花精神,化作滋养一代代学子成长的甘泉。他们成立“格桑花”辅导员团队,建设“格桑花之家”展馆,矢志不渝地传承和发扬着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支教时我们是点灯人,现在是传薪者”

“支教时我们是点灯人,现在是传薪者。”这是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辅导员团队的育人哲学。

现任教师教育学院辅导员的王许达,是第四批“格桑花”支教队员。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回到母校,把在西藏支教的难忘经历,化作最鲜活、最打动人心的思政教材。入职后不久他便牵头成立了“达梦领航工作室”,联合十余位思政工作者共同构建育人体系。四年间,他身体力行,吸引了20余名学生奔赴西藏、新疆开展支教服务。

“正是许达老师的鼓励和亲身经历的分享,让我坚定了去西藏支教的决心。”2022届毕业生孙丽君回忆道。孙丽君曾主动申请前往西藏服役两年,在服役期间,她意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退伍复学后,她毅然从会计专业转入学前教育专业。此时,王许达作为学院辅导员,敏锐地发现了这位“有故事”的学生。“他主动跟我聊起‘格桑花’支教,分享他们当年徒步三四个小时送藏族学生回家,藏族老人用酥油茶表达情谊的故事。”孙丽君说,“这些故事让我真切感受到‘茶和盐巴一样深厚的汉藏情谊’,也更坚定了我去支教的心。”由此,孙丽君作为学校第12批“格桑花”支教队副队长,再次踏上西藏的土地,在琼结县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支教。

王许达支教时和学生们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支教期间,他至少每周打一两次电话给我们,关心大家的身体状况,教我们如何应对高反。”除了生活上的关心,王许达更在专业上给予指导。当他了解到孙丽君在幼儿园教学面临新挑战时,积极帮助联系资源,“他指导我们组织活动,还帮我们对接了长江少儿出版社的老师,为当地教师和家长提供了远程绘本培训。”这段在王许达“远程护航”下完成的支教经历,成为孙丽君人生的重要篇章。

2025届毕业生陈仕洲,同样在王许达的言传身教下,参加了“雪莲花”赴疆支教项目。新疆精河县的支教经历让他与当地师生结下深厚情谊,毕业后他毅然通过“西部计划”留在新疆昌吉州工作,立志扎根边疆。临行前,王许达的寄语依旧朴实有力:“在工作岗位上好好干,艰苦奋斗,发扬格桑花精神。”

在“格桑花”辅导员团队中,这种传承并非个例。政法学院研究生辅导员李竹颖,作为第十一批“格桑花”支教队长、团队首位研究生支教队员,同样将她的高原故事变成了最生动的“思政课”。在新生入学教育的课堂上,她翻开珍藏的支教相册,高原阳光、格桑花与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交织的画面,总能瞬间抓住台下年轻学子的心。在她的感召与动员下,自2022年起,已有7名研究生循着她的足迹,奔赴西藏、新疆支教,并全部获得当地教育局“优秀志愿者”表彰,他们用行动续写着“格桑花”的动人篇章。

李竹颖支教时和学生们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而第五批支教队长、现任文传学院辅导员的杜雨潇则坚信“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看到奋斗的模样”。他将自己在海拔4200米藏区课堂的经历化作育人资源,不仅在公众号开设“格桑花讲堂”讲述“缺氧不缺信念”的故事,更带着这些经历走进多地社区、高校,以亲身奋斗感染青年。在“格桑花之家”展馆,第四批“格桑花”支教队员、现任机械工程学院的辅导员万倩怡的金牌讲解同样深入人心。作为亲历者,她每年为校内外超万人次生动讲述,让展柜中斑驳的备课本和褪色的哈达无声诉说着格桑花精神的坚韧与奉献。

在他们的传承接力下,“格桑花之家”展馆入选“百校百馆”——湖北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获批襄阳市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襄阳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辅导员要像格桑花耐寒那样耐得住繁琐”

“辅导员要像格桑花耐寒那样耐得住繁琐”。在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万倩怡的办公桌上,一张藏族男孩的照片格外醒目。2017年,作为学校首批女支教队员,她曾在海拔4800米的山村里徒步四小时,去家访内向的格桑扎西。“当时我用《辉煌中国》里港珠澳大桥的壮阔画面激发他的梦想,用顾维钧的故事告诉他知识的力量。”

万倩怡 受访者供图

如今,她把这份耐心带回了校园。学生小张性格内向,万倩怡送给他一本《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陪伴他从迷茫到考上研究生。“是万老师让我相信,平凡也能长出翅膀。”小张说。疫情期间,她还曾为237名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提供38份勤工助学岗位,写下195封就业推荐信,真正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

万倩怡在西藏支教时给同学们上课 受访者供图

第四批“格桑花”支教队长,现任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辅导员徐小浩,则被学生亲切称作“浩哥”。“浩哥”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学生小事”。舞蹈生练功意外受伤,他闻讯后连夜驱车送医,毫不犹豫垫付医药费;得知贫困生为学费发愁,他悄悄奔走联系,落实助学岗位解燃眉之急。这些看似寻常的举动,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细致观察与默默付出。

“做好学生工作,功夫在平时,细节是关键。”这是徐小浩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独创了一套“学生相册”工作法——每年新生入学,他便组织为每个寝室制作专属相册。相册里不仅有学生的照片、基本信息,更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一个学院上千学生,辅导员就两三人,不可能都认识。这本相册能帮我最快把名字和人对上号,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徐小浩解释道。五年间,这样的相册他已积累了厚厚几大摞,塞满了办公室的书架,他坚信:“学生最小的单元是寝室,把寝室这个‘小阵地’抓好了,班级和学院自然就好了。”

徐小浩在教室和学生们交流 受访者供图

这份细致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长效陪伴上。初任辅导员时,徐小浩遇到一位特殊的学生。这名学生在大一结束后因厌学情绪选择休学。“复学后,我发现他状态仍然不佳,就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徐小浩说。通过频繁的谈心谈话、生活帮扶,以及与任课老师、学生家长的常态化沟通,这名学生逐渐走出阴霾,最终顺利毕业。“看到学生重拾信心,是辅导员最欣慰的时刻。”徐小浩说。

“浩哥总说‘细节里藏着教育的温度’。”2017级音乐与舞蹈学院学生徐新洋至今记得,大四时自己萌生考研念头,却因实习压力犹豫不决。“浩哥让我安心备考,主动帮我协调工作。”备考期间,徐小浩每周都会通过见面或线上关心进展,经常到图书馆关心她的复习状态。“他对每个学生都如此上心,这份温暖让我看到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徐新洋说。

在学生们眼中,“浩哥”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寝室里的促膝长谈,毕业后的持续关注,“他对每个学生都很上心,这份温暖让人难忘。”徐新洋说:“从徐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确认了自己适合并热爱这份工作。”如今,她也已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正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份爱与责任薪火相传。

把思政课“绘”上墙头、“唱”进乡村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格桑花”辅导员们深谙此理,他们把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线下拓展到线上,织就一张立体的育人网络。

“以艺美人,以艺化人”。这是徐小浩坚守的育人理念。2018年,他指导成立“音为爱”志愿服务队,带领学生用专业所长服务社会。如今,这支团队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志愿服务品牌。在卧龙镇街西小学的操场上,每周都能看到他和学生们的身影。80余次义务支教,让乡村孩子接触到专业的艺术教育;30余场地方文化义演,将高雅艺术送到田间地头。在他的指导下,“音为爱”团队收获了累累硕果,3次获评团中央“三下乡”优秀团队,荣获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等称号。当看到乡村孩子们挥舞着画笔、唱起歌谣时,他总说:“这才是艺术教育最美的样子。”

“把墙绘变成会说话的思政课”,这是王许达带领“绘梦”团队坚守的信念。在襄阳市胜利街社区的墙壁上,1580余平方米的彩绘徐徐展开,党史长廊里的红色故事、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密码、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理念,以艺术之笔勾勒出时代命题。由他指导建立的学生实践队伍,四年间足迹遍布城乡。他们为乡村儿童开设“七彩课堂”,用折纸课讲美学,用情景剧教安全;带着环保工具走村串户,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田间地头。团队先后斩获国家级实践奖项4项,相关事迹被央媒报道多次,成为高校服务地方的生动样本。

而在杜雨潇的“三下乡”实践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襄阳、灵丘、白山的地名。他带领30余支团队深入乡村,由他牵头成立的“紫薇花志愿服务队”年均开展活动100余场,“紫薇花・筑梦灵丘”项目获团中央表彰,学生们在调研中写下《乡村振兴中的青年力量》,在支教中明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钥匙”。此外,他曾组织带领2000余名学生在襄阳马拉松、乡村支教中读懂“担当”二字,团队连续7年获评校级“五四红旗团委”。

杜雨潇支教时和学生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看到学生们选择去西部、到基层,把青春献给祖国需要的地方,那一刻,你会觉得所有琐碎和付出都有了意义。”徐小浩的这句话,道出了这支90后“格桑花”辅导员团队共同的心声。“我们这支团队,从雪域高原的支教讲台走来,如今扎根在高校的育人沃土上。我们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点亮学子们的理想,用细致的守护为他们铺就成长的道路。现在,越来越多和我们有着共同信念的有志青年加入了育人事业。我坚信,当我们这些曾经的‘点灯人’成为‘传薪者’,当奉献的火炬在一代代师生间接力传递,格桑花的精神必将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学校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邮政编码:441053

电  话:(+86-0710)3590876   3591876(传真)

接待/接访电话:0710-3593296(24小时)

版权所有:湖北文理学院

备       案:鄂ICP备1700235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64号

维护制作: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