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二级学院正在积极动员和准备申报国家基金项目。今年,科技处动员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但少数二级学院和部分博士认为大面积的动员申报不合理、没必要,部分申报人对获批没有信心,认为获批没什么希望,申报也是做无用功。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有局限的,没有认识到提高申报数量的重要性。
只要申报,就有获批的希望,没有申报,绝无获批的可能;只有提高申报数量,才有可能增加获批数量。在国家基金项目申报这个特定的“分数”中,对个人而言,分母就是申报的总量,分子就是获批的数量,分数值就是个人获批率;对学校而言,分母就是我校申报的总量,分子就是获批的数量,分数值就是我校的获批率;对全国而言,分母是申报的总量,分子就是获批的数量,分数的值就是获批率。无论对个人对学校还是对国家而言,在项目申报的 “分数”中,做大申报的“分母”意义重大,只有做大“分母”,“分子”才会增加,分数值才会提高。
必须要做大申报这个“分母”。诚然,国家基金项目的获批率不高,大多数申报项目无法获批,获批的项目只是分母中的微小的部分——“分子”而已。但我们看到,必须要做大“分母”,因为,获批的项目即“分子”一定是从申报的“分母”中产生,只有增加“分母”的数量,并提高“分母”的质量,“分子”的数量才可能提升,分数值才能增加。
申报者要做大自己的“分母”。据统计,平均一个申报者申报五至六次才会获批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人只有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坚持申报并改进申报书质量,做大自己的“分母”,才有可能使分子变成1或更多。
申报者要做大学校的“分母”。国家基金申报的评审主要依据是申报书质量,但在申报书质量相同的条件下,基金委会综合考虑学校申报项目的数量和获批数量,优先支持地方院校。较高的申报数量无疑会给申报单位加分。另一方面,申报基金项目的人数越多,研究氛围也就越浓,也有利于提高申报的质量。否则,只是少数人员单打独斗,没有形成研究团队,申报质量必然受到影响。
申报者要做大各学部的“分母”。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各科学部资助率基本保持平稳,如果某科学部申报数量下降,获批项目也会下降,所以,基金委各科学部也希望申报单位增加申报数量,做大学部的分母,提高该科学部在基金委的份量,例如,医学科学部每年获批项目数最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医学科学部申报项目的“分母”最大。
申报者要做大基金委申报项目的“分母”。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国家不断增加对国家基金的投入,同时,我国从事研究的人才队伍也越来越大。各单位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基金项目申报项目的分母越来越大,国家拨款增加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